中文版  |   ENGLISH

  • 主页
  • 学术团队
  • 学生科技创新
  • 照片墙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王妍说 WANG YAN SAYS

转眼间已离开实验室半年多了,真的很怀念在实验室安静地工作和学习的时光。我当初是因为大学生创新项目认识了李老师,看着她在组会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NP问题,不自觉的就被这份对科学的热情所感染,被她的个人魅力所吸引,因此决定选择她作为我研究生的导师。而研究生这两年的生活充分地证明了我的选择没有错,我很感恩自己可以成为李老师的学生。我觉得李老师与其他老师很大的不同在于,她不仅勤奋细心而且对学生非常负责,无论在专业领域还是在个人规划、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都进行悉心指导,使我们更加从容地从学校走向社会。接下来,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在读研期间的心得体悟吧!

关于心态

我相信大部分同学读研的心态都可以归结为两类因素:一类是积极因素:包括自我提升,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学术知识,增加阅历经验,希望可以继续深造或者希望在读研期间结识更多良师益友等;另一类是消极因素,包括逃避就业、逃避社会,想继续在学校这个避风港里混久一些,包括混个学位证书,降低就业门槛,包括随波逐流地满足家人朋友们的期望等。无论是哪一种心态,既然已经选择了继续留在校园,切记一定要好好珍惜在校园学习的时光。少玩些游戏,少看些肥皂剧;多看书看论文,多与导师和其他同学交流,多做事,因为你付出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毕业后你将何去何从?

关于上课

江湖传言:没翘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虽然我也因为项目紧任务重使我的研究生生活完整了一把,但我始终觉得这句话摆脱不了误人子弟的嫌疑。我觉得研究生的某些专业课还是很值得一听的,它会让你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见识更加广阔,尤其是和我们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比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最优化方法等等,这样会使你更快地领悟科学前沿,把握住科技发展的脉搏。对于专业英语课,必修的人在痛骂的同时不要忘记巩固知识,而免修的人不要觉得万事大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觉得自个了不起的考个托福雅思或者托业看看。

关于发论文写专利

本科时觉得论文尤其是专利,都是离我很遥远的事情。虽然我在大三时和几个同学做竞赛发表过一篇会议论文,但现在看来那更像是一篇技术报告。进了实验室后,和小雪姐分为一组展开学术研究。为了共同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我们俩每天阅读大量英文文献,记录学习笔记备忘,交流新的想法,几乎形影不离,就连本科毕业暑假期间我都在和学姐远程交流共同完成论文的修改工作,以至于我丝毫没有体会到毕业的忧伤。那时,学姐和我每周至少两次与李老师共同讨论论文细节,李老师时而拓展我们的思路时而深究核心细节,撰写时逐字逐句推敲论文,极大地推进论文的撰写进度。而我们的论文在几经波折后,终于如愿以偿地被国内一级学报《自动化学报》录取了。这件事让我充分体会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现在想想那段忙碌而充实的日子,脸上是笑的,心里是甜的。

当揭开了论文的神秘面纱之后,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又是多少个日夜的冥思苦想,删删改改,才有了后来的COR、ASL、CCDC等论文和专利。我曾跟同学半开玩笑地说,这些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熬出来的。学弟学妹们,或许你们当中很多人将来毕业了不会从事科研工作,但是在研究生期间经历过撰写论文艰辛的人会比没经历过的人有更迅速的成长,更扎实的积累,更纯粹的历练。不要怕苦,不要怕难,耐得住寂寞,能啃得动科学坚峰的人就不惧怕各种困难。

关于项目

研一时,我加入到了智能优化排产系统项目组。由于项目交付日临近,实验室一个多月来一直处于高度忙碌状态,李老师常常陪我们加班到深夜赶进度,隔段时间又要出差去包头调研汇报。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和学姐为了赶制汇报视频,在实验室通宵到凌晨六点,第二天听着有些倦意的配音,我俩都在偷偷地笑。如今回想起来,记忆深处的都是当初的“苦日子”,所以当下面对的困难只要咬咬牙挺过去,一切都会云淡风轻的。说到这里,要感谢小雪姐一直以来的陪伴,感谢师兄师姐们对我技术上的帮助,还有梁啟锵默默地支持协助。 如果在读研期间有过实际项目开发经历无论在掌握技术层面还是在应聘履历上甚至是人生轨迹中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找工作

有师兄曾总结计算机专业找工作的三波大潮:9-10月份互联网,11月份各大银行,11月底-12月份国考。究竟要冲击哪波大潮,取决于你想要什么,也是李老师曾经问过我们的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些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因此盲目地网申、参加招聘会,以至于自己疲惫不堪到头来也没有收获。明智地做法是提前为你想去的公司做准备,招聘形式不外乎笔试、机试、N轮面试。过程中,纵然会品尝到各种挫败感,可一旦拿到心仪的offer,就会无比愉悦。在此感谢,在我找工作期间,鼓励我的娜姐、成为坚实后盾的宪文和邈子,没有你们的支持帮助,我的求职之路会更加艰难。

在实验室工作是一件很开心快乐的事情。当你把实验室当做“家”来对待时,你不会对干枯的花、饥饿的鱼置之不顾,不会对布满灰尘的桌子不理不睬,也不会觉得繁杂的事务会无益无趣。在实验室,事情无论大小,只要做时认真思考都会对自己的能力所有提高。我非常感谢李老师对我的言传身教,她带领我领略了我所未知的科研道路,鼓励我跨过一个又一个的困境,让我逐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即使我没有选择继续做科研,但在工作中李老师的叮咛嘱咐时常萦绕在我耳畔,“平凡但不可以平庸”,这将是我拼搏的信念。

最后新年之际,祝愿大家新春快乐,新的一年,有新的收获!

王妍

2014年1月1日

Copyright © 2013 北京理工大学 | Designed by 智能优化与调度实验室